近年来,我国污染地块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修复技术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地块污染调查监测方式简单,修复模式粗放,风险管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污染地块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总结和思考。
1、污染调查团队仅机械地遵循相关导则进行污染调查工作,对污染物识别不精确、污染物溯源不足,污染模型刻画不精细,调查程度不彻底。
2、污染调查投资少,我国目前在污染地块治理中调查经费的占比为5%左右,而欧美国家调查经费占比为20%~30%,过低的污染调查经费反映了我国对调查监测工作缺乏重视,过低的污染调查经费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工作的精细化和准确性。精细调查,精细修复是未来污染地块治理的方向之一。
3、随着国际修复界对修复行为二次影响与可持续性理解的不断深入,修复行业正在从传统高扰动、高能耗的修复模式向绿色可持续的低扰动修复模式转型,其中原位修复技术可实现就地修复,大大降低了因挖掘及运输等过程产生的环境足迹,已逐渐成为土壤地下水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原位修复技术与装备同欧美等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对原位修复后,随之时间的推移,降雨、地下水运移、包气带蒸发等等因素都可能造成修复失效,我国目前对原位修复的长效性尚理解不足。
4、目前我国“短平快”的异位修复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可能易造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工业企业往往集中于园区,因此应推动针对园区的区域污染土壤治理中心建设。
5、一些地方政府和专家对于风险管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理解不到位,在实际风险管控操作中,往往导致被管控的地块无法进入再开发程序,这背离了缓解污染地块亟待治理和城市用地需求迫切的矛盾的初衷,应进一步明确和优化污染地块名录,确保实行风险管控的地块在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后,尽快进入再开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