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被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由于水中养分过剩,例如氮磷化合物,导致河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并发生赤潮;藻类腐烂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形成氮浓度过高,对水体中的动植物造成伤害,如碳水化合物、有毒金属、重金属等。
天然生态治理就是选择适宜滨水地区种植的植被,利用植物的根、茎、叶对河岸固岸处理,形成河岸岸坡植被。比如种柳树、白杨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用其发达的长势使土粒稳定,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再加上柳枝柔韧,顺流而行,可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防洪和护岸能力。该模式可根据当地地形和水文条件,对植株结构和栽植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方法”,可采用桩基与植物枝条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与野生草种相结合等技术,防止侵蚀,控制沉降,同时又可为生物提供养分,可有效地保持河道的自然特性。适合于土地肥沃、河岸坡度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流。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是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
对冲刷比较严重的河流,如山区河道、航运河道,对防洪要求较高。治理这些河流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河道的结构稳定和安全,同时也要采取生态措施,保持河道的生态环境。这样的治理模式叫做工程生态治理模式。利用自然石材、木材、植物护岸坡,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袋、石笼或木桩、斜坡种植植被。
工程化生态治理模式主要是防止岸坡冲刷,在选材上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而安全系数较高的材料。常见的结构形式有重力式浆砌块石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
河道生态景观化治理模式主要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治理,将河道生态需求与景观需求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河道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因素,在河道内设置一系列亲水平台、休憩场所、休闲健身设施、旅游景观、主题广场、艺术展、特色景观及各种水上活动区域,力求形成河道纵向连续、有“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色与景观序列;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方面,多采用复合断面的结构形式,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园林生态治理模式是将各种不同的人文景观元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宜人的本地生活方式,是一种美学的和谐统一。全面体现“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种管理模式是适用的。
上一篇:河道污染治理问题
下一篇:城市污水科学办理的常用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