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划先行
科学规划是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以往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克服单一性的传统观念,强化生态、环境要求,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舒适、资源利用、环境生态”的有机结合。
2. 加强水体流动
加强水体流动能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促进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坝筑涵贯通水系,并根据周边条件的可能性,引入片区水系以外的水资源,促进水系的流动性。
3. 生态护岸
生态护岸不但能固土防止河岸坍方,还可使水体与土壤相互交融,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是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护坡形式。欧洲许多国家在进行护岸工程设计时,非常注意沿岸的景观与生态系统,尽最大可能地参照天然状态下的河海岸形式,避免以建筑物的形式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目前河道治理改造积极尝试生态型的护岸结构型式:自然原型护岸: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自然特性的护岸。自然型护岸:除了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复合型护岸:是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加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加强抗冲能力的一种新型生态护岸型式。
复合型护岸常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面坡箱状石笼护岸法、高效三维网液压喷播植草法、骨架内植草法、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法、土壤固化剂法等。采用多种形式的生态护岸,可以达到护岸、绿化、水土的有机结合。
4.雨污分流
河道遭到污染,主要受工业、农业、生活和其他污染源污染,截污治污迫在眉睫。解决河网水质状况的根本出路是改变合流的排水体制,在于雨污分流,截污治污,将污水统一排放,可大大改善河网水质状况,有效提高水环境质量。
5.严格实施管理
河道整治建设与管理措施并举才能达到综合整治成效和水环境治理的目的。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相关地方法规及规章,才能对河道整治治理建设形成长效保护机制。加强河道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是巩固河道建设成效、保护水环境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有非常多的施工举措会影响周围的水环境。因此,水利工作者应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理措施,保护好河道周围的环境,应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此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为提高环境的质量和促进城市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上一篇: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问题
下一篇: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